赛宝多媒体

京报锐评丨明辨是非关键要增强政治判断力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2-03-04 我要评论

俄乌冲突全球关注,中国舆论场上同样出现了大量围绕于此的争论讨论、意见分歧,一些人各执己见,甚至因观点相左而激烈冲突。 明辨是非是不容易的。同一个事实,站在不同立场上

俄乌冲突全球关注,中国舆论场上同样出现了大量围绕于此的争论讨论、意见分歧,一些人各执己见,甚至因观点相左而激烈冲突。

明辨是非是不容易的。同一个事实,站在不同立场上看,尚且横看成岭侧成峰,更何况很多事实本身就极其复杂。乌克兰问题有着错综历史经纬和多方利益纠葛,舆论战、外交战、心理战、网络战交织其中,很多情况更是难以一言道明。局面动荡、信息混乱,那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用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来明辨是非,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明辨是非要注意看全局、看源流、看本质。很多问题是长期的,头绪纷繁、荆棘丛生,对宏观真实的把握认知,离不开全面客观的视角、科学深入的分析。信息铺天盖地、乱花迷眼,但如果只看局部、看眼前、看表象,那就成了盲人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俄乌同根同源,兵戎相见本是悲剧,而苦果从何而来,谁是始作俑者?谁是最终受害者?谁又在一路煽风点火递刀子?中国人民当然同情所有为战火摧残的无辜者,但如果不站在国际政治和国际斗争的战略高度来看清当前事态,如果不追问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和真正根源,一味空对空唱高调喊口号,固然“政治正确”,但于解决问题何补?

明辨是非要坚持独立思考、冷静判断。“后真相时代”,舆论场上情绪远比事实更有市场。放眼望去,听风是雨、二元对立、喊打喊杀的怪相在网上网下比比皆是。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是可贵的,但也要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和信息辨识力。俄乌冲突看似“全程直播”,但战事呈现及随之形成的舆论生态,却与背后的全球舆论控制权息息相关。国内舆论场的讨论争论,实际上也混入了很多境外反华势力在借题发挥扰乱视听。那些不知何时的图片、来路不明的视频,如果照单全收、人云亦云,那不仅辨明不了什么是非,更会彻底绕进别人的话术陷阱中去。

明辨是非要站稳主体立场。主张国际道义没错,但不应该脱离历史和现实的大背景空泛而谈。辨别是非,尤其是大是大非,更要以国家立场为底色、以国家利益为标尺。事实上,就俄乌冲突,那些来自不同方面的陈述表达,特别是美西方热衷标榜之种种,无不深刻烙印着国家利益和政治诉求。而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公开、透明和一贯的,始终主张尊重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认为一国安全不能以损害他国安全为代价,地区安全不能以扩张军事集团来实现。这就是中国态度,就是中国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如果中国人自己不站稳中国立场,反而被别人预设的剧本牵着走,显然是糊涂至极。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把握“两个大局”,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就更要求我们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心明眼亮、明辨是非。明辨是非的关键,就是要增强政治判断力。必须清醒认识到,今天,对中国人来说最大的政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不从这个立场和高度出发看问题,就辨不清当今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大是大非。这些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西方反华势力常年勾连对我打压围堵,中国不得不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前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付出更艰苦的努力,面对更加严峻的外部挑战,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应该在重大问题上围绕中国自己的主体立场和核心利益更紧密地团结凝聚起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而个体命运又与家国命运血脉相连。风风雨雨,考验的是实力、定力与明辨是非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更要头脑清醒,团结一心,命运和未来才能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style="max-width: 100%; width: 100%; height: auto;">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21】短视频丨巷子里的网红店

    【精心呵护城镇“微细胞”21】短视频丨巷子里的网

  • 主播说联播丨1箭22星!中国航天这段“芭蕾”跳得漂亮

    主播说联播丨1箭22星!中国航天这段“芭蕾”跳得漂

  • 三亚前往北京航班均已取消

    三亚前往北京航班均已取消

  • 新闻1+1丨中央一号文件,2022的“三农”重点!

    新闻1+1丨中央一号文件,2022的“三农”重点!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