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多媒体

筑牢免疫防线,助力疫情防控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2-01-03 我要评论

28亿2341万剂次,是截至2021年12月30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数量,接种总量和接种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从原液生产到制剂

28亿2341万剂次,是截至2021年12月30日,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数量,接种总量和接种覆盖人数均居全球首位。从原液生产到制剂分装,从包装成品到冷藏储存,历经一道道流程,一支支疫苗在生产线上压着茬儿地生产出来,走进全国大街小巷的接种点。每一支疫苗就像一块砖石,一点一点筑牢抵御病毒的免疫防线。

01

接种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

最好的办法

构筑牢固的免疫防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之策。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表示,预防新冠肺炎最好的办法是接种疫苗,通过接种疫苗,人群的免疫力达到一定阈值,从而达到降低感染率、降低重症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保持高接种率,实现疫苗的作用。”

“在历史上,比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防控的经验告诉我们,疫苗是战胜病毒的有效武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郑忠伟表示,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人体免疫系统会记住病毒这个敌人,一旦感染了病毒,人体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迅速清除干净,从而降低再次传播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防止病情向重症或危重症转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使用的疫苗,均对预防感染有一定效果,对感染后的再传播有明确效果,对预防重症和死亡有显著效果。“请大家一定要坚定对我国新冠疫苗的信心。呼吁大家应该加快推进疫苗的接种,做到应接尽接。”

02

实践证明接种疫苗

可以降低重症率病死率

2021年5月,广州的聚集性疫情是与变异毒株德尔塔的首次正面交锋。与其他毒株相比,德尔塔毒株具有传播速度更快、体内复制快、转阴时间长等特点。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冯子健介绍,如果没有强有力的防控措施来干预,如果没有疫苗免疫阻挡病毒传播,那么疫情的蔓延速度会非常显著。

“从前期南京、扬州的疫情来看,新冠疫苗在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郑忠伟说,在重症病例中,完成两剂新冠疫苗接种者,占重症的比例小于5%,也就是说,重症中95%以上的是没有接种或没有完成免疫程序的人。在60岁以上的重症人群中,超过90%以上的人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完成疫苗接种。

2021年以来,我国迅速处置数十起聚集性疫情,能在较短时间内控制疫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全国较高的疫苗接种率。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现有的疫苗仍然具有良好的预防和保护作用,能降低新冠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风险,减少感染者的传播力,有效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发生率和病死率。

03

科学稳步扩大接种人群

从高风险人群、重点人群到普通人群,从60岁以上老人到3至11岁儿童,一年多来,我国新冠疫苗接种人群逐渐扩大,每个人都是这条免疫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和疫情持续传播,我们对新冠病毒有了新的认识。”王华庆表示,从过去儿童发病率和患病率不高,到现在儿童患病率不断上升;从过去儿童症状较轻,到现在也出现了一些重症的情况。“在构筑免疫防线的过程里,青少年和儿童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加快推进老年人的疫苗接种,无论对老年人本人还是对家庭、社会,都意义重大。”郑忠伟表示,老年人大多有基础疾病,一旦感染,发生重症、死亡的风险远远高于年轻人。以广东、江苏等地散发疫情为例,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重症的风险明显低于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

“除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以外,我国防控疫情的另一个有力工具就是疫苗接种。”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说,国内严格的社会防控措施正在为疫苗接种争取时间窗口,而疫苗大规模接种也为未来防控策略调整创造重要前提。

文:健康报记者 杨金伟

编辑:王建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七周年 筑牢“四条生命线”

    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七周年 筑牢“四条生命线”

  • 科普:新冠疫情初期毒株诱发的免疫力能否预防变异株感染

    科普:新冠疫情初期毒株诱发的免疫力能否预防变异

  • 发现异常主动报告,守牢防疫“末端防线”

    发现异常主动报告,守牢防疫“末端防线”

  • 《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表决通过 立法为民筑牢城市治理之基

    《北京市接诉即办工作条例》表决通过 立法为民筑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