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多媒体

花呗怎么套现到微信支付宝零钱?即使它只是浮在纸面上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07-20 我要评论

在和「资本侦探」的交流中,一位投资人对这段时间的消费投资热颇有看法。他不是个例。以近来受热潮席卷的餐饮行业为例,即使是长期关注餐饮的从业者,也对明星项目高企的估值

在和「资本侦探」的交流中,一位投资人对这段时间的消费投资热颇有看法。他不是个例。以近来受热潮席卷的餐饮行业为例,即使是长期关注餐饮的从业者,也对明星项目高企的估值也表示“看不懂”。

  • 中式烘焙和面馆是最新的当红赛道。墨茉点心局一度出现“按50亿元在谈”的融资传言(后来被否认),按此传言估算,其一家门店的估值就高达数亿。
  • “五爷拌面”近来完成的3亿元A轮融资是餐饮连锁业已知的最大一笔A轮融资。融资后,五爷拌面定下了开“万家店”的目标,其创始人透露,2024年左右,五爷拌面的门店数量将会突破7000家。(味千拉面目前在国内的门店不足千家)
  • 马记永、陈香贵和张拉拉则是目前最抢手的三个拉面馆项目,三者的特点是品牌年轻,已开业门店最多的也不过30家左右。而据“晚点LatePost”报道,红杉中国最近给马记永出了估值10亿元以上的投资意向书。

“看不懂”不妨碍热潮升温,光是上一周,消费领域就出现了多起投融资大事件:喜茶、贴身衣物品牌“内外”、中式烘焙品牌“虎头局”、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中式快餐品牌“遇见小面”等接连完成或获得融资,这还只是水面之上的项目。

如果说前几年的消费投资主要是长期跟踪消费的机构在研究,那么现在“消费”已是整个创投圈的超级热点。热潮中光怪陆离,除了上文提及的高估值现象,部分细分赛道新品牌扎堆出现,同质化严重,以至于行业出现“新品牌太多、消费者不够用了”的揶揄声。

事情变得疯狂,但如果把这场疯狂拆开来看,每个环节又显得那么合理。

高估值游戏

投资人也知道有些消费项目的估值高得不正常。这场游戏里没有谁是傻瓜。

所谓的高估值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明星项目在短时间里估值攀升(Manner咖啡、墨茉点心局)、比如常规估值体系在机构抢筹的过程中失效、又或者大热项目的估值倒挂、IPO破发状况。

今年6月,“全球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登陆港交所。经历首日破发后,奈雪的茶股价跌势持续。以7月16日的收盘价15.46港元/股计算,奈雪的茶股价已较发行价(19.8港元/股)跌去超20%。

“一级市场投资人这是把股民的收益全抢了”,有投资人笑称。

破发并不妨碍相关项目在一级市场的火热。以和奈雪的茶最接近的喜茶为例,据媒体报道,喜茶最新的估值达到了创纪录的600亿元,而奈雪的茶7月16日的市值也才265亿港元。

类似的估值大涨消息时有传出。有从业者告诉「资本侦探」,其所在的机构主要做中后期投资,项目高估值会带来比较大的风险,机构对此会“更加谨慎”,估值超过测算范围的项目不会考虑。

退出是一级市场投资的重要一环,高估值的风险显而易见,但依然有不少人愿意为之买单。这是因为:脱离合理范围的现象,可能恰恰是由一连串的理性计算导致的。

共识、压力和内卷

从逻辑上讲,消费被视为当前最具确定性的机会。这种确定性是多重原因造就的,宏观环境“内循环”为消费带来的机会、国内供应链的成熟、消费主力的变迁、新兴的营销渠道、线下业态的迭代、国潮引领的国产替代机遇、数据驱动思维在消费行业的应用等,都为消费行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再者,与发达国家的对比也让创投圈看到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机会,比如国内的餐饮连锁化率相比美国、日本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在餐饮投资热中常被提及的投资逻辑。

逻辑推导起来总是缜密,于是共识渐渐形成:现在是消费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市场各个领域都可能出现强大的国产品牌,出现“中国的欧莱雅”、“中国的麦当劳”、“中国的可口可乐”、“中国的星巴克”。

叠加“流量见顶、基金不再广泛看好消费互联网”的另一共识,大量注意力和资金扎堆进入了消费领域,其中既有红杉、高瓴等VC/PE巨头,也有以字节跳动、腾讯等为代表的产业资本。

问题是:钱很多,足够好的项目却没有那么多。供给匹配不上旺盛的需求,结果便是创始人惜售、机构抢筹,项目估值在抬价中水涨船高。哪怕项目质量一般,创始人谈融资时也能开个大价钱。

供需不匹配的同时,投资机构自身的压力又进一步加剧了“内卷”。

一级市场的“冰与火”分化正变得越来越显著:头部机构超募消息频传,腰部机构却在生死线挣扎。只是弹药充足也不完全是好事,募资总是要给交待的,钱不能一直躺在账上,必须投到能增值的项目里。

压力由此而生。虽然不少投资机构喜欢强调“研究驱动”,突出其“精准捕捉项目”的能力,但投资人也是打工人,也有KPI。驱动投资人押注的动力未必是对某个项目的极度看好,可能是要完成投XX个案子的年度目标,也可能是出于不让对家投中的竞争压力。

一位投资人曾向「资本侦探」这样解释过机构激进投资的逻辑:“这些钱对于头部大基金来说就是毛毛雨。对手在弄,那我也一定要弄。这些钱赔了不会怎么样,但万一成了呢?”

和投资压力并存的另一种情况是,部分基金有品牌营销需求,需要拿下明星项目作为背书,因此高估值不会成为这类基金投资的阻力。

营销需求之外,部分一级市场投资机构也追求好看的“账面收益”。机构收益分两种,一种是估值上涨带来的“账面收益”,一种是最终退出时落袋为安的收益。真金白银的退出收益当然最重要,但投资过程里面的“成绩”也很重要,即使它只是浮在纸面上。

投资热既是因为消费领域确实有机会,也跟许多机构和投资人各自的考虑有关,而当行业变得疯狂时,可能是后者贡献了更多。

被资本改变的行业

热钱的涌入会改变行业原本的节奏和规则。那些在互联网行业发生过的,此时在消费领域又再次出现。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慢工出细活”的匠人思维越来越不适用于当下的消费行业,至少不适用于投融资火热的赛道。

想象一下,有两家新品牌公司,它们有着差不多的起点,A公司专注于打磨产品,不愿被资本“架着走”;B公司融资能力强,擅长在营销上高举高打。

哪一家能走得相对长远?目前来看恐怕是第二家。

借助国内成熟的供应链,消费品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生产不需要自己设厂,只需靠OEM、ODM代工就能快速做出品质过得去的产品。而在产品本身拉不开太大差距的情况下,营销效率成了决定新品牌成长速度的关键。

除了最早期利用起小红书、抖音、B站流量红利的新品牌,后来者的营销方法论已经趋同。拿了融资的新品牌可以靠VC的钱大量投放,抢占市场。但要让另一家公司拿自己的利润去打营销战,一是舍不舍得的问题,二是打不打得过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怎么把花呗提现到余额?2021花呗套取最新方法仅供参考

    怎么把花呗提现到余额?2021花呗套取最新方法仅供

  • 亲测有效个人怎么套白条最新教程2021独家案例

    亲测有效个人怎么套白条最新教程2021独家案例

  • 白条怎么套出的现在使用办法白条付款码不支持场景是怎么回事

    白条怎么套出的现在使用办法白条付款码不支持场景

  • 花呗如何快速提额?2021花呗怎么提现额度方法

    花呗如何快速提额?2021花呗怎么提现额度方法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