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科技

春运“旺季不旺危机”,未尝不是“转型契机”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02-16 我要评论

春运“旺季不旺危机”,未尝不是“转型契机” 去年春节,尽管是在疫情防控中度过的,但是,回家过年,仍然是一大主题。女儿一家早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抢”票,整整“抢”了

  春运“旺季不旺危机”,未尝不是“转型契机”

  去年春节,尽管是在疫情防控中度过的,但是,回家过年,仍然是一大主题。女儿一家早在春节前一个月就开始“抢”票,整整“抢”了一周才将票“抢”到手。今年,则在一个月前就定下来,留在北京过年了。
    如果放在往年,听到这样的消息,心里会有些失落。然而,今年不同,不仅没有失落,反而要求女儿一家留在北京,不要回来,既减少流动,也防范安全风险。类似现象,在周边很多很多。更重要的,没有看到哪家有失落的现象,反而显得很放松。因为,谁都知道,今年的春节,不到处走动,才是最让人放心的。

  人员不流动了,或者流动的人员少了,疫情防控的压力是减少了,可对铁路、交通、民航等行业来说,却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原本是经营旺季,反而变成了经营淡季,出现了经营危机。这对原本就已经相当困难的铁路、民航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实际上,春运旺季不旺现象,不只是对铁路、交通、民航等产生了严重影响,对城市交通也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过去,春运期间市内交通也是旺季,外地回家人员往往也会选择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让自己“潇洒”一回,也让乡邻们展现一下自己一年的劳动成果、看看自己在外还是有点成就的。
    虽然说春运旺季不旺,确实给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压力,也给城市之间的人员流动产生了一定的阻力。但是,却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春运“一票难求”的现象,却在旺季不旺中得到了极大改善,坚持回家的人,不需要再为春运的火车票等烦恼,而是可以来个“说走就走”的潇洒回家。更重要的,“就地过年”带来的,不只是交通运输行业的春运压力减轻,对外地工作人员的观念也是一次解放。如果“就地过年”感觉足够的好,今后是否也会带来更多的人选择“就地过年”呢?

  实际上,“就地过年”留下的,除了外地工作人员之外,还有城市自身的人员。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每到过年,就会出现空城现象,除了外地工作人员回乡过年之外,本市人员外出过年也是一种非常亮丽的风景。显然,“春运旺季不旺”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些人员,他们被动“留守”了。这也意味着,往年十分热闹的春运,很有可能被优化成若干个小春运。没有返乡的人员会依据工作需要,分期分批返乡,看望亲人、品味乡愁。没有外出旅游者,也会选择时机,外出旅游。如果能够合理安排,五一、暑假、国庆,包括中秋、端午等小假,都会成为春运的延伸。在这样的情况下,“春运旺季不旺”的危机,会转化成新的商机、新的需求。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倡导“就地过年”、“春运旺季不旺”,还带来了一种新的变化,那就是企业职工稳定性增强。因为,已经有一些企业反映,往年春节期间员工因为流动而离职的现象很严重,很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会在春节后面临“招工难”现象,而今年,留下的就留下了,至少暂时不会流动了,从而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员工的稳定性。

  “春运旺季不旺”,在给铁路运输行业带来经营压力的同时,也在提醒相关行业,居民的观念和理念有可能在新的形势下发生转变,那就是淡化春节流动、增加日常流动,把春节对家的思念,转化成“常回家看看”。如此一来,春运的压力小了,日常的活力强了。尤其是几个假日,会成为居民流动的重点。如此,也就要求有关方面,是否可以更加合理地调整节假日的时间和密度,增加日常假日时间和次数,分散春节期间的运输压力,让“春运经济”变成“常态经济”,更大限度地发挥居民在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潜力,更好地形成消费拉动经济的格局。
    春节是快乐的象征,把快乐分解成若干份快乐,是否也是一种新的快乐形式。即便是疫情带来的被动转变,如果能够将被动转化成主动,在假期的设计、工作的安排、运输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下功夫,或许会变危机为机遇、压力为动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的动力。

  谭浩俊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 冲击二手第一股,爱回收讲得通“出海”和转型的故事吗?

    冲击二手第一股,爱回收讲得通“出海”和转型的故

  • 【每周经济观察】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每周经济观察】破解“猪周期”的重要之举

  • 信托资金从房地产领域“搬家”

    信托资金从房地产领域“搬家”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