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多媒体

更快、更准、更细落实防控措施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2-03-17 我要评论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部分地区疫情上升速度较快。3月1日至15日,我国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超过1万例,波及28个省份。3月15日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超1800例。如何看待我

近期,我国多地出现散发疫情,部分地区疫情上升速度较快。3月1日至15日,我国本土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超过1万例,波及28个省份。3月15日单日新增感染者数量超1800例。如何看待我国疫情形势?如何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最近我国境外输入压力不断增大,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说,当前,吉林、山东、上海、广东等地疫情还在发展中,部分地区疫情上升速度较快,内蒙古疫情处于收尾阶段。实践证明,我国现行的“动态清零”总方针和一系列防控措施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疫情行之有效,但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更强的特点,要求防控措施更早、更快、更严、更实。

“受全球第四波疫情流行的影响,特别是我周边国家和地区疫情水平的快速上升,加之目前主要流行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造成我国输入病例明显增多,局部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分析,引起全球第四波疫情的病毒主要是奥密克戎毒株,分为4个亚型,分别是BA.1、BA.1.1、BA.2和BA.3,其中在我国流行的毒株主要是BA.2。研究显示,奥密克戎BA.1的传播速度比德尔塔毒株快77%,而BA.2比BA.1又快了66%。“这说明,现在的疫情传播速度比去年更快了,要想及时控制疫情,需要进一步提高反应速度。”

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减弱,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导致疫情扩散更快。吴尊友说,感染奥密克戎毒株后,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很难被发现。加之我国居民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的比例很高,具有了一定的保护力,感染病毒后症状很轻,没有发觉,在社会上活动,容易造成广泛传播。这给我国疫情防控带来巨大挑战。

“‘动态清零’仍然是我国控制疫情的最重要措施。”吴尊友说,在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下,把各项措施做得更快、更准,落实得更细,就能在短时间内把疫情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我国已经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力度。针对近期疫情形势,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每天召开全国疫情防控视频会商会,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沟通涉疫信息、查找短板弱项、研讨防控措施,督促推动各项防控工作落实到位。组派国家工作组赴内蒙古、云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指导疫情处置工作,会同当地共同分析研判疫情形势,研究疫情防控措施,每日开展督查检查,及时提出问题和建议,督促地方整改落实。“整体来看,目前各疫情发生地的疫情应对处置工作正在有序、有力推进,部分地方已出现向好趋势。”雷正龙说,将继续指导疫情发生地落细落实疫情处置要求,加快核酸筛查和风险人员排查管控,努力做到“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应管尽管”,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

下一步,我国将强化常态化防控措施。雷正龙说,要严格口岸和边境地区防控,坚持人、物、环境同防,突出人员闭环管理,加强重点场所常态化防控,督促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和单位压实责任,强化日常监测和防控要求。发挥医疗机构等“哨点”作用,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首诊负责制,加强药店、诊所、教育机构、农贸市场等服务人员健康监测,完善多点触发预警机制。推广“抗原筛查、核酸诊断”监测模式,提高发现及时性。

面对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个人该如何做好防护?雷正龙提醒,广大公众要继续落实好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控要求,积极主动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特别是老年人。疫情发生地的群众要积极配合做好疫情防控处置的各项工作。只有人人尽力,才能共同维护和巩固我国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51例

    上海: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例、无症状感染者5

  • 再优化、再创新、再提能 看成都青白江营商环境4.0如何突破“天花板”

    再优化、再创新、再提能 看成都青白江营商环境4

  • 每经专访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中国科技制造业全球化方式改变,才能突破国际市场天花板

    每经专访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李东生:中国科技

  •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低碳发展蓝海中,争做探索者、倡导者、实践者

    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常委、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在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