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宝多媒体

治理好乡村 守护好边疆——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奏响乡村治理“三部曲”

字号+ 作者:生活头条 来源:未知 2021-12-09 我要评论

虽然已是冬季,但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勐来乡勐来村却感受不到丝毫寒意。这个佤族、傣族、汉族聚居的抵边小村庄像往常一样,在清晨苏醒后,人们开

虽然已是冬季,但在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沧源县)勐来乡勐来村却感受不到丝毫寒意。这个佤族、傣族、汉族聚居的抵边小村庄像往常一样,在清晨苏醒后,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熊院平,从县公安局到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已经两年了。两年来,他感受最深的便是村庄和谐的氛围和人们的善良与友爱。他告诉记者:“来驻村之前,我觉得最难干的工作应该是佤、傣聚居而带来的村庄治理难题。来了之后发现,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虽然勐来村村庄治理没有什么难题,但熊院平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并没有放松这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不论是巩固村子的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产业推动乡村振兴,还是守护好边疆土地,都离不开有效的村庄治理。

两年来,勐来村探索出了“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事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人居环境共同治、文明村寨共同创、林中墓地共同用、民族节日共同过”的“八个共同”乡村治理经验,让村民们主动参与其中,保持村庄活力。

在沧源县,像勐来村一样的村庄还有很多。不论是80、90后的年轻村干部,还是已经退休的老一辈;不论是佤族、傣族,还是汉族,大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奏响了治理乡村,守护边疆“三部曲”。

基层党建“聚心曲”

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对治理好乡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既是村庄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村庄治理的“稳定器”,还是农民生活的“主心骨”。

近年来,沧源县坚持通过强化农村党组织堡垒建设,充分调动农村党员参与村庄治理积极性,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了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试点示范村庄。勐董镇龙乃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党的光辉照进了龙乃村,这里的佤族群众开始走出刀耕火种的落后状态。而后,随着危旧房改造、兴边富民、佤山幸福工程、脱贫攻坚等一系列民生福祉工程的实施,如今的龙乃村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

前不久,记者走进这个美丽的佤族寨子,与大家一起畅聊如今的幸福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满的佤族村民,心底的感恩都浓缩成一句话,“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在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看来,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子里的工作样样都不能落下。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只有党组织的能力强了,党员的带头作用发挥出来了,党在边疆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

为此,龙乃村建立了“五户联保、十户联防”守望相助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并细化四级网格15个,指定党员中心户13户,定点联系党员2名。不论是疫情防控、巡边固边,还是村庄治理、纠纷调解,处处都有党员的身影,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在距离龙乃村不远的永和国门新村,由当地边防检查站、城市管理、海关、卫生院、中小学等部门组成的永和国门新村联合党支部,更是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

永和国门新村联合党支部实行党员关系所在党支部和联合党支部“双重管理”,瞄准延边对外开放新格局,树牢国门形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切实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村民李东生告诉记者:“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伙儿的心都很齐,跟着党走,今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产业发展“富民曲”

业兴则民富,民富则和谐,和谐则村治。

乡村治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农民幸福和社会和谐。面对乡村治理这样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牢牢抓好发展产业这个基础,任何时候都能不动摇,因为这是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在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委会下班坝自然村,像杨艾少一样回来支持家乡建设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现在,杨艾少是班洪村村集体开办的蜂蜜加工厂的负责人。经营两年多时间来,蜂蜜加工厂的生意越来越好,带动群众增收的效果也不错。

杨艾少告诉记者:“去年收购村民们的花蜜差不多20吨,按每公斤80元计算,直接带动大家增收160多万元。加工后的蜂蜜产品,一些直接卖给游客,一些则借助电商平台销售到了很多大城市。”

不仅如此,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还借助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挖掘“班洪抗英、班洪四大嫂”历史革命文化故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近1.2万人,收入10.6万元。村民们吃上“旅游饭”后的热情越来越高。

沧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刘世珍说:“县里这两年在推进乡村治理示范点建设工作中,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重头戏,或是依托红色文化、民族特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或是打造田园综合体走农旅融合路子,让农民群众能够持续稳定增收。”

在糯良乡班老村委会班鸽自然村,这里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再过一段时间就要对外开放了。除了流转出去的335.8亩土地能带来稳定租金收入外,村里群众还有什么途径来增收致富呢?

糯良乡乡长马志坚告诉记者,为了能带动更多的村民,乡党委、政府很早就开始谋划,组织村民开展厨艺、电瓶车驾驶等技能培训,并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开发了消防员、治安管理员等岗位,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增收。

在增收致富的同时,既调动了村民融入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大家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这首“富民曲”唱得真好。

民族团结“固边曲”

“我们阿佤人民世世代代心向党、心向国家,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瓦人民的幸福之歌”,这是已经深深印在沧源佤族群众心里的“新时代佤族族训”。

2021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让沧源人民的心更齐了。

班老乡下班老村的赛金就是其中的老支书之一。

说起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时的情景,有着近39年党龄的赛金,心情依旧很激动。他说:“是党的政策好,我们边疆人民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把自己经历的事情讲给佤族后人,让大家知道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是每一个佤族儿女的责任。”

现在,老支书们自发组成了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宣讲团,两人一组,定期为全县人民开展宣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铸越牢,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越开越艳,让守边、固边、稳边、兴边功夫越下越深。

团结才能护边,团结才能固边。

在佤族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一棵竹子不成蓬,两三棵竹子才成蓬;一户人家不成寨,两三户人家才成寨;一人做事难成功,众人做事才成功……”民族团结,守边固边,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力量。

如果说勐来乡勐来村是佤、傣、汉民族团结的典型,那么大寨自然村二组的赵秀兰一家便是佤族傣族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

讲起自己的故事,赵秀兰还有些羞涩,流露出傣家女子的温婉。她说:“嫁过来30多年了,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你想呀,要是一个‘小家’的团结都做不好,‘大家’该怎么办。我们在边疆,更要从自己做起。”

现在,赵秀兰和爱人在村子里经营一家农家乐,日子过得有模有样。一家人默默地谱写着民族团结“固边曲”。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文脉颂中华】以青春之力挖掘潮州非遗 当好传承纽带

    【文脉颂中华】以青春之力挖掘潮州非遗 当好传承

  • 白条加油中国女排迎来好消息额度怎么取现

    白条加油中国女排迎来好消息额度怎么取现

  • 2021年中国经济观察: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2021年中国经济观察:乡村振兴阔步前行

  •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质量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作

    人民日报评论员:高质量做好党的二十大代表选举工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微信
手机网站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