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赛宝科技 > 正文

巴西经济复苏步履维艰

发布时间:2022-04-08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作为拉美地区第一大国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巴西经济结构缺陷被放大,面临多重问题困扰。虽然巴西政府出台了诸多措施,但是经济复苏步履维艰。

  通胀飙升困扰经济

  近年来,通胀飙升越发成为困扰巴西经济的一大障碍。巴西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2月,巴西全国广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环比上涨1.01%,为2015年2月以来最高值。巴西经济部发布的《宏观财政简报》将2022年通胀预期从4.7%调升至6.55%。

  分析人士认为,巴西高通胀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供应链中断等因素推高地区通胀水平;二是巴西粮食产量受到干旱等极端天气影响,推高了国内食品价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洪朝伟表示,巴西通胀前景不容乐观,“首先,随着巴西大选的临近,现政府可能会增加救济金等财政支出,增加通胀压力。其次,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会导致国际能源、农产品等价格进一步上涨。此外,通胀预期也会进一步加剧通胀率”。

  为应对通胀,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3月16日宣布,将2022年基准利率由10.75%上调至11.75%,这也是巴西央行自2021年3月以来连续第9次加息。

  然而,市场对巴西央行的政策效果并不乐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拉美和加勒比研究所研究实习员严若玮认为,巴西央行的连续加息对通胀的缓解效果存在局限性,因为加息不能改善需求和供应这两个造成通胀的根源问题。此外,加息也会对巴西经济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利率的升高意味着更高的外债成本和更大的财政赤字,对经济的长期复苏构成威胁。此外,加息也可能使社会融资减少,居民消费和生产性投资降低,财政收入进而减少,不利于巴西整体经济表现。

  多重问题严峻紧迫

  展望2022年,除了通胀之外,巴西经济还面临许多难题。社科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岳云霞认为,对巴西来说,货币贬值、农业生产压力倍增等问题十分紧迫而严峻。

  “巴西本币自2020年以来持续大幅贬值,对金融稳定性形成潜在压力。经济也持续低迷,巴西经济部已将2022年的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1%下调至1.5%,巴西实质上处于滞胀的萧条中。此外,气候干旱与俄乌冲突导致的化肥供应不足,对巴西农业生产形成压力,冲击其农业部门,进而对未来出口形成不利影响。疫情的持续也引发政府支出增加,进一步加大债务压力。”岳云霞说。

  社科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研究员张勇表示,巴西经济在2022年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多方面的冲击。

  “就外部挑战而言,全球需求放缓将直接影响巴西的出口需求。美联储加息步伐加快,将通过汇市、股市、债市引发巴西金融市场波动。全球通胀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将加剧巴西输入型通胀压力。疫情反复将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从而威胁巴西国内的产业链。”张勇说,“就内部挑战而言,巴西国内通胀持续走高加剧加息压力,货币政策将陷入抑通胀和稳增长的两难。财政空间因赤字严重和公共债务高企而受限,财政政策将陷入缩减开支以巩固财政可信度和突破支出上限以刺激经济的两难。”

  此外,今年是巴西大选年,随着竞选进入白热化阶段,其对巴西经济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岳云霞认为,不论大选结果如何,由此引发的巴西经济政策已经出现变化。例如,开始出现一些扩大民生福利的政策,以加大对选民的争取力度。

  严若玮则表示,若选情胶着或出现政治对立情况,巴西的经济发展、金融政策和营商环境等将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对经济复苏造成阻碍。

  巴中贸易成为亮点

  近年来,巴西与中国的贸易发展迅速,成为巴西经济的重要亮点。中国已连续13年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目前是巴西第一大出口目的国和进口来源国。

  2021年,巴西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1381亿美元,同比增长30.9%,其中巴西对华出口额达到897.5亿美元,同比增长28%,占其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9年的28.7%上升到31.3%;进口额达到483.4亿美元,同比增长36.7%。巴西从对华贸易中获得了414.1亿美元的顺差,占到了巴西总顺差的近70%。

  具体来看,中国主要向巴西出口电机和电气设备、机械器具、有机化学品、钢铁及肥料等商品,从巴西进口矿砂、油籽、矿物燃料、肉类及木浆等商品。

  严若玮认为,由于大选带来的不确定性,目前巴西外部投资已经减少,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在此背景下,巴西经济增长将比以往更加倚重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未来两国除在农业、基建、电力等传统合作领域外,在5G、数字科技、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等创新领域也有广阔的合作发展前景。

  社科院拉美所经济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郑猛也认为,在全球能源转型和技术革命的背景下,巴中双方可在绿色能源发展、服务贸易等领域挖掘合作潜力,此举将助力巴中深化经贸合作,成为促进巴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经济日报记者 袁 勇)
大家都在评